“地铁板凳族”引热议,多地地铁提醒[4P]
“地铁板凳族”,本是在地铁里拿着小板凳随走随坐的一群人,不过在现实中,不少人进入车厢后找个角落就地坐下,“走哪坐哪”成为“地铁板凳族”的一大特征。尤其是在需要长距离通勤的大城市,人们对“板凳族”们更是屡见不鲜。
不过,不少地区都是“不建议”乃至“禁止”乘客当“板凳族”的。近期,上海地铁提醒乘客不要在地铁车厢内使用小板凳,就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。
上海地铁发文提醒乘客勿做“板凳族”
多地呼吁:乘客勿做“地铁板凳族”地铁“板凳族”话题由来已久,早在2014年就受到广泛关注,而且这一现象也不止上海有。
不少乘客指出,“通勤一两个小时,全程站着太吃力”,带小板凳乘地铁,实属无奈之举;不过也有人认为,这种做法不文明。部分“地铁族”不仅挡住车门,还一个人占用两个甚至三四个人的位置,严重影响交通秩序。
对此,今年4月,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中心发文指出,乘坐行程较长的线路确实耗费体力,但自行携带小板凳会阻挡其他乘客通行,占用较大车厢面积影响其他乘客站立,同时,在晃动的车厢内也容易跌倒或绊倒其他乘客。
不止在上海,北京、广州、成都和杭州等地的地铁线路上,类似争议也时有发生。
比如,2022年,广州地铁集团就曾发文提醒乘客勿做“板凳族”,表示“板凳族”们不仅会挤占空间,阻碍别人通行时,自己也可能被其他人撞到、踩到;在高峰期带凳子乘地铁,还会影响其他乘客上下车和列车开关门。而在人多拥挤时,“板凳族”们坐在较低的位置,也会使站着的人感到尴尬。
2023年11月,北京地铁曾提醒称,从文明乘车及安全因素考虑,不建议乘客在乘车时使用小板凳。如发现乘客有使用小板凳的行为,列车安全员也会及时进行劝阻。
2024年8月,杭州地铁发出提醒,根据《杭州市轨道交通禁止携带物品目录》,小板凳不属于禁带物品,可作为随身物品携带进站乘车,但为保障乘客出行安全和维护文明乘车秩序,杭州地铁不建议乘客在车厢内使用小板凳。
是无奈还是自私?
“地铁板凳族”存在安全隐患对于“地铁板凳族”来说,每天通勤的2到4小时能够坐着,固然缓解了远距离通勤的不适,但安全隐患也很明显。
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滕靖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指出,车厢内使用小板凳对日常或紧急情况下的客流疏散都会带来不便,甚至引发踩踏等安全事故。而且,小板凳不是固定座椅,存在滑动风险,当列车制动时候,可能会滑倒摔伤乘客,并碰到周边乘客,容易引起冲突。
此外,乘客坐在小板凳上面和周边站着的乘客高度有差距,容易使得周边女性群体感觉尴尬,而周边乘客看不见坐在低处的乘客,也可能会导致挤压或踩踏,影响乘客人身安全。
这也符合成都市民朱女士的实际感受。今年3月,她在乘坐地铁4号线时,就遇到了“板凳族”带来的困扰。她告诉记者,当时她在中医大省医院站上车,本身上车的人就比较多,在车厢尾部,原本她以为前方空出来的区域是可以站立的,谁知往前站的时候,差点一个踉跄倒在地上,“当时一个角落里,以为是空的,走近了才发现有三四个人坐小板凳,不走近根本看不到。”
专家:可以在人少处设“小板凳休息区”不过,对于“板凳族”们,不少专家指出,“堵不如疏”,不能太“一刀切”地否定。比如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、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在采访中指出:
首先,对于“地铁板凳族”占用过多的空间,导致通道堵塞,进而影响其他的乘客进出,特别在高峰时期容易造成占用空间和拥堵,建议应该先引导。但在不影响上下车和进出通道的情况下,如果“板凳族”们遵守地铁方面的规定,对旁人影响比较小,兼顾了上班族路途艰辛、通勤时间长等问题,应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和人文关怀。
“可以更加细化运力和运输方案,比如说分时间、分趟分班次,或根据线路来分位置,做出相应的建议或者规范。”比如,在高峰时期,车厢本身就很拥挤,自带小板凳就不应该被允许,但是如果空闲宽松的时间段,或者说相对宽松有空位的列车班次,建议可以在某个区域或者在不影响正常进出、乘客上下车的通道、拐角处等地方,设置一个“休息区”,容纳小板凳、临时座椅,兼顾舒适和安全。
实际上,围绕“板凳族”引发的分歧,反映出大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与个性化需求间的张力问题,需要城市拿出包容度和应有的人文关怀。同时,在大城市通勤生态中,改善运力和改进运输方案,利用系统性思维,让公共服务更加精细化。